玲特級教師、南京市鼓樓幼兒園園
最近,不少爸爸媽媽為孩子上小學如何做準備而苦惱,有的擔心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有的擔心孩子路途奔波疲勞,有的擔心孩子睡眠不足,更多的父母擔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準備是否做好。
幼兒園的孩子進入小學要不要做入學準備?回答是肯定的:“要!”如何做準備?回答是:“科學、合理!”
孩子入學不適應的原因
原因1:幼兒園與小學的差異
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標志著一個新階段的開始,是人生的重大轉折,要讓孩子在這一系列的轉折和變化中順利適應,并形成積極穩定的入學傾向性,關鍵在于如何使兩類教育機構因兩種教育階段而產生的“陡坡”減緩。我們可以從下表的對比中看出“陡坡”的存在:
除以上兩類教育機構的差異外,?還有兩個因素增加了兩類教育機構的差異。一是1986年頒布實施義務教育法后,小學入學年齡普遍提前,城市6歲入學的兒童數大大增加;二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小學課程較過去有日益加深的趨勢。這一切,給孩子在身心兩方面帶來諸多的不適應,孩子入學后感到陌生、恐懼,學習興趣不高,影響了入學后的身心發展。
原因2:家庭教育的誤區
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改善了孩子營養衛生和受教育的物質條件,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如父母對子女過度關注,凡孩子提出的各種物質愿望與要求都盡量滿足,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家長也代為包辦,總認為“孩子太小,家里只有一個孩子,大人們當然應該多為他們做點事”。
?
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賴思想嚴重,主動性、獨立性受到影響,做任何事缺乏責任感,把事情的失誤都歸咎于父母身上。我們在幼兒園經??梢月牭胶⒆舆@樣的回答:“媽媽忘記給我戴手帕了”“爸爸忙,沒時間給我找盒子”“媽媽沒教過我這個方法”……事事處處以父母作為保護傘、擋箭牌,缺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能力也相對不足,造成了入學后的種種不便。
還有些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過早地讓孩子參加各類學習班、興趣班,造成孩子情感受壓抑,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有些孩子甚至產生消極、對立的行為,如看到書就要睡覺,看到琴就喊累等。
原因3:幼兒園不科學的教育行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幼教引入大量外來文化,眾多的理論、課程對著幼教工作者狂轟亂炸,急功近利的行為讓許多幼兒園管理者改變了學前教育的初衷。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加之人們對早期教育缺乏科學的認識,幼兒教育的辦學方向與教育理念發生了偏移。有些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的需要或商業潮流,舉辦實驗班、特色班,增加漢語拼音、識字、珠心算等等小學化學習內容,關注了技能訓練,忽略了游戲活動,小學化傾向明顯。
教育機構和家庭兩方面的影響,使得幼小銜接的坡度不斷增大,有的孩子上小學后體重明顯下降,吃不好、睡不好,一反往日天真活潑的浪漫;有的孩子一看到學校的大門就發抖、嘔吐;有的孩子甚至放棄了小學的學習重新回到了幼兒園。但也有一部分幼兒在過度期間適應很快,自我調節能力較強,入小學后,學習積極主動,求知欲旺盛,興趣廣泛,究其原因,是較好地處理了銜接關口的不適應問題。
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重難點分析
關注孩子入學適應能力
實踐證明,幼小銜接如果僅從“幼兒園向小學靠”“小學向幼兒園靠”的外部條件或形式上尋求措施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幼兒入學的適應問題的,關鍵是要找準銜接點。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材料表明,兒童心理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幼兒和小學生雖然是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有著各自的特點,但是,階段特點的變化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漸變的。因此,銜接點應落在兒童這一主體上,要找尋兒童前一階段已有的發展水平、基本能力同后一階段所需的發展水平、基本能力的差異,通過銜接教育,促進兒童自身內部的發展變化。
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實質是孩子主體的適應性,銜接教育的重難點就應放在孩子入學適應能力的培養上。
對銜接實質的探討可以改變我們的教育觀念,明確教師、家長的作用是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要相信和依靠孩子的內部動力,要依靠孩子自身的主動性學習,要積極與孩子互動,要盡可能地創設利于孩子學習、發展的環境與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