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我想出去玩!”
和家長談疫情期間孩子的心理建設
“爸爸媽媽,我想出去玩!”這是孩子這些天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了。在這一特殊時期,作為家長,我們在做好自身心理建設的同時,還需要幫助孩子增強心理免疫力,盡最大可能減少疫情對孩子的心理傷害。那么在疫情期間,孩子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心理反應?家長該如何應對?
一、疫情對兒童的影響
1. 情緒方面
可能出現慌張,不知所措;反復洗手,不敢出門;擔心自己的身體情況,害怕自己會死;對無聊的生活狀態感到憤怒和煩躁;對反復出現的疫情信息感到恐懼。
2. 軀體反應
可能出現腹痛腹脹,頭暈頭痛,尿頻尿急,睡眠差,做噩夢,食欲差,乏力等。由于兒童對情緒不能準確描述,所以軀體反應可能更為常見。
3. 認知方面
年齡越大,對認知的影響越容易被觀察到或被傾訴。比如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易集中和不持久,與別人交流時表達和理解困難,腦子反應變慢等。
4. 行為方面
不停地吵鬧、哭泣,提出各種要求;玩有關病毒、口罩或死亡等主題的游戲,或玩看似不相干的破壞性游戲;對身體過分關注,反復要求醫學檢查;服用大量藥物;行為退縮,原本已經具備的能力下降或消失,變得依賴家人;嚴重者甚至出現沖動行為。年齡小的兒童不會用語言表達,可能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
二、如何幫助孩子進行心理調適?
(1)用科學的方式、易懂的語言傳遞疫情信息
當孩子提出“為什么不能出門”的疑問時,家長應該用比較科學和正式的方式去傳遞疫情信息。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在各種信息中正確認識疫情,幫其科普新型冠狀病毒,掌握正確的防護措施,讓其了解在一線抗擊疫情的人和事。家長可利用權威機構發布的圖畫、繪本等資料以講故事或玩游戲的方式告訴給他們,在輕松有趣的環境中了解疫情相關信息。要避免媒體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2)陪伴孩子,盡可能保持正常的作息
由于疫情帶來的春節長假,不少的孩子可能作息紊亂,可能整日沉迷于電視、網絡,這明顯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要多陪伴孩子,比如進行親子閱讀、親子小游戲、親子手工等??梢赃m當進行有趣的室內運動,比如青蛙跳、捉迷藏等,這對改善孩子情緒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家長要幫助孩子形成有規律的學習與生活作息,合理使用老師和網上提供的學習資源,做到勞逸結合。
(3)家長保持穩定的情緒會給孩子安全感
很多父母總以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于是就肆無忌憚地在他們面前表露自己的壞情緒,甚至跟孩子發脾氣,跟伴侶起沖突。卻不知道,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作為父母,請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疫情的恐懼、擔憂、抱怨等負面情緒。如果父母情緒不好,則需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父母穩定的情緒有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4)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學會合理釋放
父母要告訴孩子,在這個特殊時期,出現各類負性情緒很正常,大人們也會有類似的情緒。鼓勵孩子安然接納并表達出來,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合理表達,如寫日記、涂鴉、唱歌、做手工、折紙等。
(5)給予希望
父母要告訴孩子,目前已經出現了很多治愈的病例,全國各地的疫情控制也都在有序進行,所以只要科學應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完全是可防可控的。要相信我們的政府、我們的醫務工作者、我們的人民,會有更多的智慧、更強的戰斗力,最終將病毒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