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發燒,是兒童患病后最常出現的癥狀之一。小朋友發熱后,家長桂往手足無措、著息,焦慮,甚至病急亂投醫。保守派認為:“發熱要捂汗!”激進派堅持:“發熱了體溫這么高,得開空調物理降溫!”那么,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科學應對兒童發熱呢?
體溫調節機制
兒童的正常體溫可在一定范圍內波動。根據測定的部位不同,直腸溫度為36.5 ~ 37.5°C,腋下溫度為36~ 37°C,舌下溫度較直腸溫度低0.3- 0.5°C。臨床工作中通常把直腸溫度大于等于38°C,或腋下溫度大于等于37.5°C定義為發熱。根據體溫升高的程度,發熱可分為低熱(38°C以下)中等熱(38~ 39°C)、高熱(39°C以上)和過高熱(41°C以上)。但以某個固定體溫值定義發熱過于絕對,因為有許多因素可使體溫波動。發熱更準確的說法是:體溫調定點向上調節形成的一種高體溫。
體溫調節學說認為,體溫調節中樞主要位于人體大腦的視前區-------下丘腦前部(PO/AH),該區含有溫度敏感神經元,對來自外周和深部溫度信息起整合作用。人和高等恒溫動物的機體就像一一個恒溫器一樣,體溫調節中樞就是這個恒溫器的控溫裝置,調定點指的是恒溫器通過控溫裝置所調定的穩定溫度值。正常人的體溫調定點溫度定在37%C左右,當體溫偏離37°C時,PO/AH就會發揮其調控溫度的作用,調整機體的散熱或產熱活動以維持體溫的恒定。
發熱是體溫調節中樞調定點上移而導致的一種新的高水平的體溫調節活動,表現為體溫升高超出1天中正常體溫波動的上限。發熱時,感染性細菌和病毒刺激機體產生內源性致熱源,內源性致熱原經血液循環到達大腦,使體溫調定點上移,體溫升高到與調定點相適應的水平,人體就出現發熱現象。
?
積極的免疫反應
?
發熱雖然是一個基本的病理過程,會讓患者感覺不適。但從另一方面看,發熱也是機體抵抗致病因子的防御反應,是機體的抗感染機制之一。許多研究顯示,發熱時機體各種特異和非特異的免疫成分增加,活性增強,如中性粒細胞的移行增加并產生抗菌物質,干擾素的抗病毒及抗腫瘤活性增加。已有學者研究發現,發熱可以促進免疫細胞向次級淋巴結或外周感染部位遷移,從而增加與抗原的接觸機會,有利于產生初次或再次免疫應答,或者直接殺傷病原體,促進感染清除。因此,如發熱在可控范圍內,對機體是一種有效的保護。但過高或持續時間過長的發熱,可致機體的機能代謝發生障礙,對機體是不利的。
?
四步處理兒童發熱
?
兒童發熱最常見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即俗稱的感冒),其中最常見的是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具有一定的自限性,癥狀較輕時無需藥物治療,癥狀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則需要服藥,以對癥治療為主。當兒童患普通感冒時,做好以下四步可以幫您從容處理發熱:
?
1.寒戰期適當保暖
?
發熱前期,體溫處于上升的階段,此時應該適當保暖。感覺寒冷可適當添衣,喝點
?
溫水,但不要過度包裹身體,避免增加身體不適感。
?
2.高熱期適當降溫,可合理選擇退燒藥
發熱中期,若無不適癥狀,不需急于退熱,應該多飲水、注意休息,可適當選擇物理降溫的方法。如果體溫超過了38.5°C,或出現明顯不適癥狀,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藥物降溫一一應仔細閱讀說明書排除禁忌癥后服用。
3.退熱期注意擦拭汗液,防止著涼
退熱期,體溫逐漸降至正常,熱退汗出,此時要及時更換衣物和被褥,防止著涼。
?4.全程適當飲水、注意休息,及時就醫
不管孩子處于發燒的哪個階段,適當飲溫開水都是有利的。發熱時機體代謝速度增快,需要及時補充消耗的水分。退熱時排汗降溫,飲水可預防出汗過多造成的水、電解質紊亂。
因此普通感冒發熱時應冷時保暖、熱時適當降溫,適當飲水,注意休息。家長們需要注意的是,發熱也可能因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較重的疾病而起。因此,當孩子出現精神狀態不好、飲食差、反復高熱、咳嗽等不適癥狀時,一定要及時就診。即使體溫不高,發熱超過2天也應該及時就診。醫生通過綜合分析,做出確切病因診斷,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才是退熱治本的關鍵。
?
退燒藥何時用
?
如果患兒僅僅是低熱,無其他不適癥狀,精神狀態好,此時適當飲水,休息觀察即可。
如果患兒體溫超過了38.5°C, 或出現明顯不適癥狀,可以選用藥物降溫,同時及時就醫。
既往有過抽搐病史的患兒體溫超過38 °C可以使用退熱藥。退燒不僅僅能夠降低體溫,
還可以緩解患者因發熱引起的不適癥狀。有些患兒發熱沒有達到以上標準,但因發熱而有明顯不適如哭鬧不安、精神狀態差等也可使用退熱藥。